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舟自横”和流体力学相关?有点想多了

2023-09-08 21:08:56     来源 : 互联网

文 | 刘玉凯(河北大学教授)

偶然间在网上读到一篇短文《为什么会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现象》,讲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滁州西涧》与流体力学的关系。文中说,“郊野渡口拴着的一条无人驾驭的小船,在晚潮加之春雨形成的小河湍急的流动中,横在河里,随波荡漾”。“在流体力学中,可以将小船简化为椭圆柱体,当横向来流时,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船体与来流的夹角产生任一小的逆时针偏转角度或小的顺时针偏转角度,则小船所受力矩会使偏角越来越小,因此这个平衡位置是稳定的。”作者认为,韦应物仅用14个字便活脱脱地予以勾画,使我们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还从中体味出奇妙的自然规律。


(相关资料图)

这首诗之所以出名,主要是由于诗的意境优雅而独特。诗中选择春天里小河一个渡口西涧河边的小景。春天的原野,黄鹂在碧树上婉转地鸣唱,黄昏时分,山雨淅沥,雨中清澈的小河随着晚潮变得奔腾湍急,系在河岸的小舟宁静地靠在岸边,暗示着主人行舟晚归,停舟系缆,渡口无人,留给河边一片宁静。

这是一幅幽静安恬的画面。春潮不可少,那是图中的活力;鸟鸣不可少,那是声与色;暮雨不可少,能洗去一切浮尘,也驱走喧嚣的人气;小舟不可少,此时有舟胜无舟。野渡、幽草、碧树、黄鹂,还有独自横倚的小舟。谁会不爱这样幽雅的春景?

这首诗中最凝练的一句是“野渡无人舟自横”,是景物的核心。一切普通的春景材料被诗人集结起来。没有人,却有人的行迹;没有人的身影,却有人的意趣。这就是诗人经过提炼之后再现的至境。我们可以悟到近于禅境的气氛,无俗尘、无物欲,使人神清气闲地想象滁州的悠然山水。诗人为这一方山水增添了无限的诗意。

但笔者认为,韦应物的诗中“野渡无人舟自横”与流体力学没有什么关系。作者“有点想多了”。

第一,因为船在水面上漂浮是呈梭形流线体,根本没有椭圆柱的存在,硬把船描写成椭圆柱体,只是为了附会所谓的流体力学理论,这不是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

文章对“舟自横”的理解也是臆造的。诗中写的“舟自横”,并不是船漂到了中流横在江心。古诗中出现的横舟,指船停靠在岸上,也就是漂于二维平面。因此一切行舟、停舟,不管是东西向的舟还是南北向的舟,都可以称作“横舟”。就像古诗中使用“横塘”一词,指二维地面上的一切水塘,不管什么方向的水塘都统称横塘。从来没有人在诗中写竖舟、竖塘。在诗中,与“横”相对的不是“竖”,而是“直”,就是垂直于地面的形象,如“大漠孤烟直”“直上青天揽明月”“飞流直下三千尺”。

韦应物的诗没有写船漂到了江心,并自然地在力学的原理下奇怪地“横”起来。事实上是船主人远行归来,按常规常理将船靠在岸边,把绳缆系于树桩或者石上加以固定。如果他是个稍微有点经验的船工,一定会尽量将船缆留短些,尽量让船稳定,防止船身自动漂移。船如果漂到江心,一来会妨碍其他船的行驶,二来可能使缆绳被风拉断,船只漂失。

可以做证明的材料还有很多。从唐代许浑《赠李伊阙》中“舟横野渡寒风急,门掩荒山夜雪深”。唐代徐光溥《题黄居寀秋山图》中“暮烟幂幂锁村坞,一叶扁舟横野渡”。宋代寇准《春日登楼怀旧》中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是由“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句诗衍化而来。宋代洪皓《夜渡沙河》中“潦涨流偏急,舟横岸自移”。宋代释师一《颂古十八首》之一中“野水舟横芳草渡,人来舞棹或呈桡”。直到清代王文柏《登烟雨楼》中“十度凭栏九度晴,今朝烟雨一舟横。”

不过,这些诗中描写的有正在行驶的舟,也有安然停靠的船,都使用了横舟、舟横。其实,写河岸横舟,最早的诗是魏文帝曹丕《饮马长城窟行》:“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可知浮舟之“舟”,也称“横”。

有趣的是,古人诗中偶尔会有符合科学的认知。比如,李白的《日出入行》中“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这能够证明在李白的想象中地是圆球形。苏东坡《水调歌头》中“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已经意识到不同的星球应该有不同的纪年周期。这些都有点神奇。但是一定要在古诗中找现代科学的证明材料,应该谨慎,不可强说强解。

如果从美学上讲韦应物的诗,就更理解“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用心了。须知诗人用“舟横”是为了写静谧平安,不是写生动奔放。或者说通过“静”让人想象“动”。这就是诗人造境的本领。船工离开了,船是静的,而春潮湍急有声,黄鹂鸟鸣有声,怎么说是写静呢?这就是诗的反衬。

钱钟书认为写景诗文的造境中,自然声音不但不影响寂静,反而能够衬出更静的感觉。这就是“鸟鸣山更幽”的缘由。钱先生《写在人生边上》一书中有一篇文章——《一个偏见》,阐述了此中奥义,“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

明代阮大铖的诗《戊寅诗》有《缉汝式之见过谷中》“坐听松风响,还嫌谷未幽”,宋代王安石 “一鸟不鸣山更幽”,这就不是在写静了。唐代白居易《松声》“谁知兹檐下,满耳不为喧”、南朝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则境界全出,高明者作诗以自然天籁写静谧,以自然动态写平和。这样想,“舟自横”不正是宁静的美丽吗?跟流体力学有什么关系?

《中国科学报》 (2023-09-08 第4版 文化)

编辑 | 赵路

排版 | 郭刚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标签:

X 关闭